东营联源知识产权代理-专业提供专利申请,商标注册,项目申报,专利奖、高价值专利等知识产权服务

我市召开东营市知识产权强市建设新闻发布会

 2025年1月7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东营市知识产权强市建设新闻发布会,邀请到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知识产权局)党组成员、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主任宋小朋,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副主任李振芳,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副主任崔洪亮,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宋小朋

202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知识产权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东营重要指示要求,持续推进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全链条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水平,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知识产权新动能。

一、强化顶层设计,工作机制更加优化

一是高起点部署。2024年1月,国家知识产权局下发《关于确定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示范城市的通知》(国知发运字〔2024〕2号),确定东营市为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2024年2月,市政府对标示范城市创建要求,印发《东营市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方案(2024—2026年)》,从鼓励创造、促进运用、加强保护、提供服务、培养人才等5个方面,前瞻性谋划实施17项重点工程,搭建具有东营特色的示范城市建设框架。市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示范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强市建设推进计划,对强市建设示范城市作出具体部署,定期调度工作进展。二是立体化推进。市、县全域联动,共同推进强市建设,东营区、广饶县成功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示范县,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园区,逐步构建起知识产权强市、强县(区)、强园立体化矩阵。三是强有力保障。市财政持续加大知识产权资金支持力度,东营市财政局、东营市市场监管局联合印发《东营市知识产权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明确对高价值发明专利培育和知识产权转化运用进行重点支持,13条含金量高、获得感强的知识产权“硬核措施”落地。

二、坚持创新引领,创造能力持续增强

一是量级实现突破。激发各类创新主体创造活力,推动实现知识产权创造高质量增长。截至11月底,全市新增授权国内专利6342件,其中发明专利1865件,同比增长11.6%;全市拥有国内有效发明专利8967件,同比增长22.6%;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0.59件,居全省第3位。2024年,全市新申请注册商标5234件,新增注册商标3548件,有效注册商标总量达4.31万件;新申请地理标志保护产品5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总量达47件,驰名商标达35件。二是质量稳步提升。全面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工程,开展2024年度东营市高价值专利评审,扶持高价值专利项目36个,相关专利产品累计增加销售额140.5亿元,新增利润24.1亿元,新增出口额29.6亿元。建立高价值发明专利梯次培育机制,确定20家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建设单位,引导市场主体围绕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培育高质量、高价值知识产权。截至目前,全市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达到11.4件,同比增长47.9%,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10件”的目标。三是创新主体持续增长。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机融合,我市拥有有效知识产权的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在发明专利授权中,企业授权占授权总量的84.8%。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预审备案企业达1097家,全市354家企业实现发明专利授权零的突破,拥有有效发明专利的企业累计达1541家。

三、促进转移转化,运用成效更加显著

一是创新资源供求渠道有效畅通。推进高校存量专利盘点工作,筛选入库专利271件,提交专利开放许可声明19件。举办“东营市专利技术成果对接活动”,促成校企专利转让许可128件次,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市国投集团、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联合推进山东石油开采加工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建设。二是知识产权强链增效成果丰硕。推荐14家企业进入省中小企业专利产业化样板企业培育库,2项案例分别入选国家、省专利产业化十大典型案例。三是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持续深化。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活动,全市完成专利质押登记253笔,融资金额15.36亿元,同比增长28%,获批省级贴息及评估补助资金450万元。协助1家公司获得全市首张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证书。四是专利产品备案快速发展。开展备案专利产品“一对一”辅导,全市备案专利产品459件,21件专利产品确定为专利密集型产品,产值达29.6亿元。

四、快速协同联动,保护能力更加突出

一是行政保护成效突出。印发全市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工作实施方案,突出专业市场、民生物资、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组织开展“铁拳”“蓝天”等多项专项整治行动,加强对商标、专利、地理标志侵权假冒行为查处力度,强化知识产权行政案件办理。指导广饶县开展县域国家级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规范化试点建设,完善行政裁决体制机制,着力提升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工作整体水平。2024年,全市查处商标专利侵权假冒案件105件,其中专利行政裁决案件20件,我市在全省知识产权保护检查评议中获得优秀等次。二是协同保护纵深推进。推进知识产权保护行刑衔接工作机制建设,强化联席会议、信息通报、执法协作、联合督办、案件发布制度落实。2024年,联合公安机关召开联席会议6次,移送商标侵权案件1件,联合执法办案2起;办理市检察院移送检察意见1份,查处商标侵权案件5起;联合法院对2起知识产权严重违法失信行为进行联合惩戒。推进纠纷快速处理试点工作,市场监管、法院、仲裁等部门持续深化保护协作机制,进一步完善顺畅衔接程序,促进知识产权纠纷案件快速化解。2024年,“诉转调”案件结案176件,其中调解成功78件,平均调解时限16.6天,同比减少8.4天,较法定时限压缩44.7%;支撑快速办结行政裁决案件11件,平均办理时限18.9天,同比减少9.82天,较法定时限压缩80%左右。三是维权援助工作取得新突破。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获批设立第四批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地方分中心,是全国28家单位、全省2家单位之一。调解案例成功入选全省第二批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与纠纷调解典型案例,连续两年入选青岛法院知识产权纠纷诉前调解典型案例。法治为民实事典型案例被市委依法治市办在全市范围推介。新设立维权援助工作站54个,服务网络进一步织密。2024年,办理维权援助咨询指导案件101件,出具专利、商标侵权判定咨询意见90份,成功应对美国、澳大利亚商标抢注纠纷,为企业避免经济损失3100万元。

五、优化服务供给,创新环境更加优质

一是服务效能稳步提升。持续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发挥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专利预审平台作用,围绕石油开采及加工、橡胶轮胎等优势产业,不断提升预审效能,2024年,接收专利预审案件1988件,其中发明1750件;预审通过1001件,其中发明901件,同比增长9.8%。开展知识产权信息分析服务80余次,开展专利预警分析项目3项,指导企业规避知识产权风险。深入实施专利导航工程,2024年获批山东省专利导航项目5个,获得省级资金43万元,承担山东省生物医药产业专利导航项目,在济南召开成果发布会,15家企业依托导航成果布局专利83件。二是服务形式日益丰富。深入实施“知识产权特派员制度”,建立60家重点服务企业名录,选派40名企业知识产权特派员,对接市、县两级服务资源,定期走访、指导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组织开展“助企攀登”审查员齐鲁行活动,会同国家知识产权局天津审协,深入重点企业开展“预审+实审”双融双促活动。深入落实“知才兴鲁”知识产权服务高端创新人才工作,设立10个知识产权服务站点,与高端创新人才及团队对接60次,解决问题需求34项。三是知识产权氛围更加浓厚。知识产权远程教育东营分站线上注册学习超过2.2万人,学习规模位居全国197个分站第一位。举办专利主题公益讲座26期,参训人员3000余人次。在中国知识产权报发表文章、信息3篇,1篇案例分别被《东营改革专报》和《山东改革》刊发。举办世界知识产权日普法宣传等活动,营造良好知识产权文化氛围。

2024年,全市知识产权事业成绩显著,硕果累累。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等各个方面实现了高质量发展,为我市加快打造知识产权保护高地和知识产权“样板”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2025年,全市知识产权工作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为主线,持续推进知识产权与创新资源、金融资本、产业发展的有效融合,强化重点突破和示范引领,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持续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质量、运用效益、保护效果、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助力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谢谢大家。

鲁中晨报记者提问:

我市高价值发明专利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请介绍一下我市近几年在培育高价值发明专利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李振芳:

目前,我市共拥有高价值发明专利3446件,“十四五”以来年均增长50.5%,比全国23.26%的年均增速高出27个百分点。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激励高价值创新创造。深入实施高价值发明专利培育工程,自2022年起,连续3年组织开展东营市高价值专利评审,共评选108项优质高价值专利给予奖励扶持,逐渐形成一批规模较大、布局合理、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价值专利组合。近年来,我市在中国专利奖评选中共获得金奖1项、银奖2项、优秀奖6项。每年设立20个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建设单位,一年的时间实现项目内发明专利授权超200件的预期目标。

二是畅通为企服务普惠通道。聚焦企业知识产权创造需求,实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普惠工程,设立商标品牌指导站6个,打造2个“国字号”商标专利服务窗口,推进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覆盖更广、效能更高、服务更好、体验更优。建立知识产权特派员联系服务企业工作机制,连续三年选派100余名业务骨干定期开展入企走访,累计走访企业500余次,宣讲知识产权政策及相关服务,收集知识产权工作需求表200余份。开展企业专场定制化培训,提升企业知识产权人员或研发人员专利挖掘、检索、撰写能力,今年共开展企业专场培训30次。在县区设立知识产权咨询服务站,安排专业人员现场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切实帮助企业明确知识产权工作方向,解决难点、疏通堵点,努力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知识产权新动能。

三是深入实施专利导航工程。发挥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国家级专利导航服务基地作用,深入实施专利导航工程,通过“保护中心+重点企业”双边工作模式,建立277家重点服务企业名录,近三年累计开展专利导航项目31项,为生物医药等9个产业发展规划提供决策支撑,引导企业申请绿色低碳技术发明专利429件,产业类项目生产总值达2.8亿元,推动专利融入支撑企业创新发展。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提问:

2023年9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普惠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5年)》,推进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主体多元化、供给均等化、领域多样化、支撑数字化、人才专业化,请简要介绍一下目前我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可以为社会公众和创新主体提供哪些公共服务?

崔洪亮:

2024年以来,我市不断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水平,推动公共服务供需精准匹配、资源高效对接,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持续优化。建立以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为核心的覆盖全市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山东石油化工学院新获批省级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目前,全市已布局国家级、省级网点各1家,市级网点7家,设立维权援助工作站54个。全年各级网点累计服务创新主体3000余次,提供政策咨询、信息服务、能力培训等服务,公共服务可及性和普惠性显著增强,利企便民水平进一步提升。

二是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资源更加丰富。加强产业信息公共服务供给,聚焦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点产业,累计建设专利专题数据库10个、访问量超千次。印发TISC期刊4期,发布国内外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公共服务资源等信息,为企业提供专业化、系统化的信息支持。推动国家局优质审查资源向企业下沉,帮助企业开展专利布局,提高专利申请质量。对接国家平台和优质机构培训资源,围绕专利信息运用、专利质量提升等主题举办知识产权公益讲座26场次,累计培训企业及创新主体3130人次。强化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统筹全市市场知识产权服务力量,促进公共服务的优化升级。

三是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支撑科技创新更加有力。修订专利快速预审服务管理办法,规范服务流程,提高预审效率,服务企业数量同比增长17%,预审后快速授权专利935件,同比增长17.3%。完成专利导航项目3项,新开展专利导航项目5项、知识产权预警项目3项,覆盖生物医药、海洋采油装备、新材料等产业,指导产业和企业优化技术研发与专利布局路径。联合山东石油化工学院等高校搭建专利资源库,为技术转化提供了有力支持。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推动专利快速预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等实现全流程规范化管理,丰富信息服务产品,推动专利技术供需对接,加快设立服务网点,服务全市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